Back

Columns

2022/01/17

能源供應失衡 減碳前路崎嶇

多國領袖於去年底聚首格拉斯哥,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為達成全球協議進行磋商。會議一大驚喜是美國與中國達成氣候協議,由於這兩大經濟體同時亦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合共佔全球總排放近四成,因此若然中美雙方未能於氣候議題上合作,即使世界各地努力減碳,亦恐難實現減排目標。兩國能夠達成協議固然可喜,但如何切實推動減排,才是更值得關注的重點。

政策制定者正想方設法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務求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若要達標就要減少使用傳統燃料,而這類燃料的需求和價格,已從疫情最嚴峻時期歷史低位大幅回升。去年歐洲天然氣價格躍升近四倍,布蘭特期油價格在去年10月一度突破每桶86美元,創下七年高位。由於能源價格高企,令本已受供應鏈瓶頸影響而成為焦點的全球通脹加劇,但能源價格上升,其實是由多種因素結合造成。

重啟經濟刺激需求激增

首先,隨着多個經濟體逐步走出疫情下的停擺狀態,並陸續重啟經濟,令全球各地對貨品和能源需求激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全球經濟於2021年及2022年將分別增長5.9%及4.9%。

供應不足是能源價格上漲的第二個因素,這是由於能源公司之前受疫情影響而減少投資。要扭轉這個情況,透過增產滿足需求上升,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

另外,各地面對不同的地域因素,令情況更形複雜。歐洲方面,地緣政治因素和俄羅斯減少供應天然氣或多或少相關。與此同時,歐洲在去夏至初秋大部分時間天氣乾燥、風速較低,令風能產出大受影響。在美國和巴西,持續乾旱導致水力發電量驟減。

第三個因素是各國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推動減碳,即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時減少碳排放,令以往按供求調整的市場運作出現失衡。根據供求規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會因應需求增加和價格上升而增產,有助通脹壓力得以降溫。
限價補貼治標不治本

不過邁向潔淨能源和減排目標的過程,影響這個機制的運作。自2015年以來,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勘探支出減少一半。現時化石燃料仍佔全球能源需求約八成,減少投資意味各經濟體需要競逐發展尚未成熟,而且供應不穩的綠色能源。在尋求應對能源價格上漲的方案時,政策制定者或會訴諸價格上限和補貼等工具,這些措施雖然表面上方便易行,卻會衍生其他問題。

設置價格上限限制能源供應商收費,作用自然是避免成本全數轉嫁予消費者。惟這操作反而可能導致家庭開支上升,因為供應商自不然傾向將價格定於上限附近,令價格甚至高於上限實施前水平。

部分供應商或可對沖成本上升壓力,但當能源批發價格變得難以承擔,其他供應商恐面臨結業或退出市場。每年檢討價格上限兩次的英國,受天然氣批發價上漲影響,去年8月至今已有超過20家能源企業倒閉。與價格上限一樣,補貼旨在減輕價格飆升對消費者影響,卻會耗用本應投放於教育、基建和醫療保健的資源。補貼亦變相鼓勵過度消耗能源,並減低投資綠色替代能源的誘因。另外,補貼原意往往是臨時紓緩措施,但一旦推行便難以撤回,最終加重公共財政負擔。

減碳之路絕不容易,但能源供應緊張,可望促使政策制定者正視如何應對「能源三難困境」,以期在可負擔價格、供應穩定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觀乎各界為防範氣候危機威脅而對議題持續關注,氣候變化將繼續成為國際焦點。然而各國領袖能否在三難困境中取得平衡,則仍然有待觀察。
 

Top

Over the years, we have helped businesses overcome adversity and thrive locally, in Mainland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If you want to take advantage of our network,insights and services, contact us today.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