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Competition Law

Op-Ed / Column

競爭法草案未完善難教企業安心

2012/05/11

在競爭法的立法過程中,如何保障中小企一直是主要課題。2010 年中推出《競爭條例草案》至今,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和審議,仍未完全解決的,依然是涉及中小企的問題。

雖然政府把行為守則的「低額模式」營業額上限上調,希望中小企安心,然而,有些根本問題仍未解決,總商會期待立法會能審視商界的修訂建議。這些修訂並不複雜,不會拖延法案通過,但卻意義重大,既可有效保障中小企,並同時有助達到維護市場競爭的政策目的。

首先,雖然有低額模式,其營業額上限亦已上調,但中小企如被指涉及「嚴重行為」(即操縱價格、圍標、編配市場和限制產量),不論牽涉的總計營業額為何,企業間的協議都不獲豁免,這將對中小企構成重大風險。無論企業規模如何細小,根本無法影響市場競爭,其合作行為一樣觸犯競爭法。即使合作是為了生存或與大企業競爭,也不能成為豁免的理由。這是違背了當初針對削弱市場競爭行為的目的。

為中小企提供足夠保障,須清楚列明只有在出現「大幅削弱競爭」情况時,相關行為才被界定為觸犯競爭法。如中小企被指協調價格或限制產量,不會自動被視為違法,要先驗證有關行為有否「大幅削弱競爭」。這更符合當初的立法原意,也較公平合理。試想想,未來的競爭委員會及審裁處資源有限,為何不集中打擊「大幅削弱競爭」的行為?

此外,至今政府仍未解決在規管競爭過程中,適當地衡量經濟效益的問題。在自由市場中,企業可憑其卓越的經濟效益,推出價廉物美、大受歡迎的產品或服務,從而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特別是中小企的成長,就是以優越的效率,搶佔市場和壯大,但自由競爭的後果,是短期內市場競爭可能受影響。不過,企業提升經濟效益,又有價廉物美的產品或服務,無論整體經濟以至消費者都得益。競爭法不應僵化地因短期內市場競爭受影響而加以干預,甚至施加懲罰。

須以增進競爭力為最高目標

從立法的角度看,當商業協議的長期效益,遠超對競爭的影響時,法律應容許該等短期「削弱」競爭的行為。澳洲、新西蘭、加拿大和新加坡的競爭法均採納此立場,但香港現行的草案並未清晰地體現這原則。

商界一再強調競爭法須以增進本港競爭力為最高目標。若競爭法不以競爭力為指導方針,或會打擊企業改善效率或創新產品的意欲。

總商會認為罰款上限應以牽涉違法的產品或服務營業額計算,而非所有業務營業額,否則企業步步為營,怕誤墮法網,擔心企業其他業務的營業額都會被用來計算罰款上限,以致可能面對天文數字的罰款,最終選擇謹小慎微、少做少錯,受損的是消費者和整體經濟。

作者是香港總商會主席

Over the years, we have helped businesses overcome adversity and thrive locally, in Mainland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If you want to take advantage of our network,insights and services, contact us today.

VIEW MORE